在這次展覽與許多場合聽到,很多民眾以為建築師是蓋房子的,因為他們認為「建築師」乃「建築」房子的「師」傅,至於房子設計是「設計師」的工作。可見,社會上對建築師的認知與我們的自我認知有很大差異,建築人常自認為從事偉大的創作,一般民眾只覺得我們在搞建設。我們腦中所勾勒的美麗場景,輿論卻以「髒亂的市容正是建築師設計的呈現」來批判我們,這一切的落差,顯得諷刺又無奈。
記得七、八年前,有新加入公會的年輕建築師對我說,他想像中的公會是一群衣著時髦,引領風騷的菁英聚會,開會應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專業論壇,建築師對社會是有公共責任的,顯見他對這行是有很高的期待。不料加入公會後,才發現例會時大都在談會員的福利如何分配發放,仿如當年中山堂的資深國大會議,現實與想像有這麼大的落差,我只能?尬地笑了笑。
聽了外界的批評與內部會員的心聲,我們感同身受,改革就從身邊做起,在建築師公會台南市辦事處(以下簡稱台南市公會),大家一起推動了南方建築論壇,搭起一個建築與社會交流的平台,並集體加入「建築改革社」,讓建築專業回歸公共利益,重建其應有的職業尊嚴。從南方建築論壇到建築展走了四年,透過論壇邀請到建築專業工作者說明他們的設計理念,因而培養了一批熱愛建築,尊重專業的群眾,也讓年輕建築人對未來的路有較清晰的認知。
南方建築論壇
2004年12月18日,台南市公會坐遊覽車北上參加建築師節慶祝活動及「第一屆台灣建築論壇」,隔天回程建築參觀活動途中,在車上會員輪流拿著麥克風發表各種參觀與執業心得,獲得相當執烈的討論與共鳴,並決定共同推動論壇,關懷台南建築環境的發展。於是2005年元月,建築師公會發起,提供都市、建築、空間、景觀、室內、營造等相關教育、專業工作者一個知識交流的平台,推廣一般社會大眾對建築與環境的關懷,並催生公共政策的討論機制,從此揭開了「南方建築論壇」的序幕。
整個組織運作以公會為活動籌畫與經費提供之主體,結合成大、台南藝大、崑山科大、高苑科大、台南科大、台南社區大學等大學院校等共同協辦,參與對象包括政府行政人員、建築師、空間設計從業人員、學生及對建築等相關領域有興趣之市民。活動形態初期以演講為主,場地一部份配合公會例會場所,以鼓勵會員積極參加演講活動,部份在成大建築系階梯教室(初期在南藝大南市會所)以拓展會員以外的學生群及一般社會民眾。
四年來邀請到的講師以建築媒體常報導之國內知名建築師為主,讓南部的民眾得以面對面接觸到第一線的設計者,總計邀請了曾柏庭、廖偉立、李綠枝、卓建光、龔書章、黃聲遠、羅榮源、趙建銘、張景堯、曾國恩、施進宗、曾永信、蔡元良、葉世宗、石昭永、洪育成、孫德鴻等,其中包括一場由徐岩奇與我對談「建築•運動—建築作為社會運動之間的對話」討論建築改革的事,另一場台南武德殿修繕,由曾國恩以實地導覽解說方式進行,各場建築師均有相當精彩的作品導覽與演說。除了國內建築師外,也邀請到一些設計表現極為亮眼的專業工作者和優秀的國外建築師,包括象集團的陳永興、林洲民、呂理煌、邱文傑、簡學義、王維仁、吳武易、顏茂倉、楊家凱及加藤義夫、渡邊誠等日本建築師,其中簡學義那一場演講,因飛機沒搭上遲到一個小時才開講,而結束時已晚上12點,擠滿會場的聽眾均沒離場令人稱奇,亦可見講者與論壇的號召力。
除了設計者外,也邀請到一些學者專家:黃斌、曾光宗、邱茂林、楊舒斐、劉克峰、張基義、蘇智鋒、袁宗南、李清志、徐純一、劉安平、盧圓華等,讓聽眾接觸到構造、材料或日本近代建築史等資訊。論壇初期並邀請到台南市長許添財、台南縣副縣長曾旭正、都發局長李得全、城市發展局長梁又文,提供政府決策者與建築師的對話,希望地方首長了解建築師的心聲,也讓建築師的反映作為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之參考。
辦了四年的論壇,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基本聽眾群包含公會會員、相關建築、設計、營建從業人員、學生、公職人員等,最可貴的還有一批對建築非常熱愛的市民,他們從網路、誠品等文化場所得到演講相關資訊,每場都到,構成我們穩定的聽眾群,不讓主辦單位有太冷場的擔憂,而這些聽眾也是真正關心我們都市環境與生活品味的社會公民,更使論壇在南部地區建立了一定的口碑與影響力。
策展與募款
有了論壇的基礎和固定的聽眾群,公會學術小組提議想擴大辦理「建築展」,當時我想聽聽就好,不必太認真。畢竟演講的事已成慣例,而展覽的事一頭霧水,尤其執業久了,也了解到建築師是一種個人化、英雄化的行業,要一個建築師展示他個人作品,談設計理論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但要一群建築師去做一件共同的事,尤其大家都覺得重要的事,那就相當困難,因為每個建築師都有自已的主張與看法。這從學生時代的教育開始,透過草圖、正圖與評圖,訓練每個人要有自已的想法。開業以後,無論公共工程的競圖或私人業主的簡報,必須在競爭中求生存,於是每個建築師練成一身獨當一面的好功夫。
但聯合展覽就不是這麼回事,想到要整合這群天才,鐵定吃力不討好,那是經紀人或瘋子才幹的事,偏偏台南市公會裡竟有一群天才瘋的建築師。當林東憲、徐岩奇與葉世宗在學術小組會中競相表述,我心想展場在哪裡?作品在哪裡?錢在哪裡?做事的人又在哪裡?展覽目標是什麼?還有公會會員支持嗎?我這學術小組召集人的擔心顯得杞人憂天,因為公會透過論壇的舉辦,累積了相當的人氣與能量,後來竟也一一獲得解決。
當學術小組提案要辦展覽,會務會也不反對地通過了,但因景氣差公會沒錢,決議只提撥10萬元辦展覽,其餘的事學術小組自已想辦法。首先找場地,得先找一個不花場地費又有人看管的場所,像台北華山、台中酒廠那種場地,我們可沒有熱血青年24小時輪班,亦沒錢找保全公司來看管建築師的心血傑作與模型。場地從台南市文化中心、市政府大廳、公會堂、社教館到成大學生活動中心都被考慮過,透過台南市政府協助,終於找到一級古蹟台灣文學館當展場,而且還免費。為了確定參展者,從六月份開始在例會中向會員報告,展開參展問卷調查,就為了怕沒作品屆時開天窗,終於九月底每人繳2萬元作參展費與保證金,不參展就沒收,以建立公信力,並確定參展是玩真的。本次活動自籌款與募款約各半,經費不足部份再透過參展者向相關材料商、建設公司、業主及營造廠募款,總計約壹佰萬元辦這次展覽活動。
策展成功,得力於學術小組的推動,尤其展覽召集人林東憲居間協調連絡整合居功厥偉,並感謝鄭介文主任從頭到尾的支持,並邀曾永信擔任策展總監,借重其號召力與影響力。此外,邀到劉國滄與周卲寰老師的展場設計,使文學館呈現一氣呵成的展場氣氛,還有方信元從頭到尾的全程參與及海報、DM等美術設計,使這次展覽呈現出相當專業的水準,並獲得相當的評價。
台南見築展
這次展覽從97年12月13日開始,吸引許多民眾走進文學館參觀建築展,也體驗這棟歷史性建築從政府機關改為展覽場館,空間改變與光影變化所帶來的驚奇,原訂展期到98年元月11日,不料展出效果出期良好,統計約有6萬民眾參觀,走進古蹟殿堂看了一場攸關台南發展的建築展,也觸動了建築與文學的對話,這些美的饗宴與親身體驗,讓文學館希望公會延長展期到2月8日,吸引更多民眾在過年春節期間,走進文學與建築的堂奧。
展場可分為三區,A區在國家文學館大廳,以模型和圖片展現於洞窟中,參展的建築師有林東憲、陳耀如、徐岩奇、汪裕成、劉國滄、陳俊銘、趙建銘、張玉璜、施進宗、陳俊廷、竇國昌、鄭介文、葉世宗等13位,在挑高大廳的自然光暈下,呈現整體展覽的氛圍。B區位於大廳與文化資展中心的連接通道,在時光隧道長廊中展出了金長銘、賀陳詞、王秀蓮、陳太農及黃斌等五位前輩建築師的介紹與作品,使這次的展覽增加了時間縱軸與歷史向度,讓民眾對二次大戰後的台灣建築演化脈絡有進一步的認識。C區位於文化資產中心的門廳,每位參展者以旗幟、展板及模形呈現參展者獨立的風格,計有石昭永、蔡宜璋、張景堯、許錦榮、吳崇彥、吳金福、歐文雄、林覺偉、廖偉立、劉木賢、曾永信、毛森江、王茂生、詹益寧、朱益民等15位,在影像旗幟飄揚下,呈現展覽浩大的氣勢。
這次參展的作品類別函蓋相當廣泛,從住宅、文教建築、宗教建築、商業空間、到地景建築都有,也包含府城歷史建築再利用、社區改造及都市設計等面向,還有許多關懷地球暖化,以環保、節能減碳為目標的綠建築,及透過科技與材料運用的光電建築等。配合這次展覽,安排了魚夫、孫德鴻、王明蘅、曾柏庭等四個場次演講,使業界與民眾除了參觀以外,更提供論壇對話的機制,探討建築是什麼?在環境專業中建築師角色的省思與都市任務,研討會中許多民眾與建築人提出了深刻而精彩的對話。為了使展覽發揮更大影響力,又結合台南市教育處,邀全市國中小各校行政人員及家長會,共同舉辦了建築與教育的對話,邀筆者與黃錦旗演講,希望建築向下紮根,擴及中小學生及一般家庭民眾,吸引更多人前來參加與關心我們身處的環境。
省思與迴響
在許多公共環境議題上,建築師沒有聲音或缺席,久而久之,我們也失去發言的份量。當擴大內需成了金融風暴景氣低迷的特效藥時,政府也只是將工程化作數字,成為解決失業率的思考,而建築界長期關心的地球環保,永續經營等議題,恐怕在這次的政策考量下受到戕害。常有人批評各地公會,只會發錢不做事,對政策更漠不關時,但公會正是由我們組成,又是誰該來做事?從這幾年的經驗法則,發現公會並不反對這些公益的事,缺的只是人的投入。批評比較容易,做事就困難一些,當每個人都在拼設計、拼競圖、拼業務時,卻有人得花時間來關心會務的事,批一堆公文,談會員的權益,社會的公益角色,既沒掌聲又沒名沒利,這是否太強人所難,不近人情?以建築師的聰明才智要把這事做好不難,但得放下事務所的設計與業務。想熱心公會又專心設計,這真是兩難,偶而還得在例會中被質詢時,那就不值得!
司法界曾刮起新竹風,令人側目,建築界的宜蘭經驗令人激賞,府城這個古老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但我們不願這個城市只是累積塵封的往事,它應有更多元而豐富的現在與未來。透過南方建築論壇,我們引進多元的理念與建築價值,搭起市民與建築界對話的橋樑。經由這次建築聯展,更讓社會大眾及政府部門了解建築師是形塑都市風格的重要推手,也讓同業了解生活在當代的你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努力追求什麼?因論壇與展覽而引發的許多討論與相對多元價值,將是極為可觀的能量。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