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改革已成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每個人都受過教育,每家都有孩子在受教育,每個人對學校與教育都有自已的看法,也因而引發各種不同的論述與主張。舉凡人本教育、開放教育、兩性平權、無障礙環境、校園開放、綠色校園、友善校園、情境教育、校園像家園…等各種先進主張,皆與學校的規畫設計息息相關。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傷亡最慘重的921大地震,南投、台中一帶的建築損毀相當慘重。地震發生之後,慈濟、紅十字會、台塑、TVBS、佛光山等許多民間慈善團體都在第一時間內進駐災區協助校園重建。在這一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設計思維激盪下,開創了參與式規劃、校園開放、社區互動、綠色校園等議題,對整個台灣的學校建築影響深遠,稱為「新校園運動」。這一波的影響持續擴及台灣各地,筆者謹將所累積的設計工作心得,以建築師的角色分析歸納成「建築與教育的對話」、「學校與社區互動」、「綠建築與永續校園的推動」三個思考向度,作為校園規畫未來發展的探討。並以這幾年來本事務所規畫設計之「高雄縣蔡文國小」「台南市忠孝國中」「台南市億載國小」等案例,以實際操作過程呼應上述三個議題,希望對教育界與建築界在校園規畫設計時有所助益。
壹、建築與教育的對話
建築與教育是兩門獨立的學問,建築師的專業是建築與空間設計,許多教育理念與想法並不如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必須與校方充分的討論與推敲才能共同決定學校規劃,並進而轉化成具體的空間與設計。這些過程需透過彼此之間不斷的對話,去思辯出怎樣的校園空間,才能符合學生最有效的學習。
校園原型
關於一般人對學校的意象與指認,Sanoff(1994)曾描述如下:學校像「工廠」,經由準確的訓練,製造出一批批精良又標準的學生。學校像「馴獸場」,將調皮頑劣的孩子訓練成循規蹈矩的學生。學校像「家庭」,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和美麗的成長經驗。
我們不禁想想:「什麼是教育?」
教育學家杜威(Dewey)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湯志民,2006)。
所以現代的學校設計,不能只從大人「教與管理」的角度去想,必須以學生「最有效學習」的角度去思維(徐岩奇,2004)。學校的教室不只是7×9㎡的長方形教室,專科教室不應是1.5倍的教室,每種教室有其適合的空間形態。學校除了教室內的學習,還有戶外空間的學習,戶外空間除了運動場、球場外,還有劇場、學習步道和生態教學園等開放空間,以滿足學生各種學習的需求與空間的體驗。
建築家路康(Kahn ,Louis I,1959)關於校園的起源,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路康說:「學校從一棵大樹下兩個人的交談開始」。講者不覺得自已為師,聽者不認為自已是弟子或學生,其中一人覺得講者的見解很好,回家帶他的小孩來聽,他的小孩聽得有趣,又找他的玩伴來學,於是大家就在樹下分享彼此的心得,這就是一個學校的原型。
人的一生經歷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而學校生活正是銜接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孕育一個人思想養成的最重要過程。那什麼是學校生活?一天的學校生活應包含: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集會、討論、運動、休息、遊戲、飲食、聊天、沈思、閒晃、發呆…等等,以往的教育太集中在教室內的上課。而忽略了其他生活空間的需求?所以校園規劃應包括教室外的空間,透過各種室內外、半戶外的空間串連,虛實變化,形成各種學習步道和情境空間。
情境空間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設立時,賈政帶著寶玉與眾文人一遊並試寶玉才情,左一處”蘅蕪院”,右一處”稻香村”,勾勒出文人的空間想像,也賦予一個景觀世界的伊甸園。校園規畫何嘗不能賦予這樣的想像空間?
我們在蔡文國小、億載國小的教室門扇上,以唐詩、宋詞、元曲和台灣鄉土俚語、詩謠,透過一扇扇的門窗,以噴砂玻璃呈現校園中。學生從誏誏上口,久而久之亦沈浸在詩詞歌賦的意境中,學會以詩的心情觀看校園大地,寓教育於情境。除了文學以外,米羅、畢卡索的畫作以壁畫或各種美術天地呈現,使普通人家與社會精英的子弟皆能提早沉浸藝術的天地,達到潛移默化的境教。
學習步道
從實用主義知識論的觀點,學生因應環境的行動,構成了他們的學習,而行動的結果又指引了另一行動。環境影響心境與行為,目前許多校園規畫各種學習步道,使學習延伸到戶外各種開放空間,包括地理、歷史、數學、藝術等學習天地,使學童從環境中得到誘導,透過同儕中的互動學習,從遊戲與觀察中,領略各種知識的堂奧。
參與式規畫及討論
建築師是校園規劃設計的靈魂,然而一個英雄式又沒經驗的建築師,不聽使用者的意見卻一味求表現,極可能製造出使用上的災難。同理,威權又不開明的校方,只有保守又自私的立場,校園仍只有低品質的原地重建。因此,參與式規畫與討論乃目前校舍興建的一種趨勢,由學校行政人員、學者、專業人員、社區人士、家長、教師等組成校園興建委員會,可以提供建築師一個較宏觀與客觀的規劃角度。參與式規畫精神的落實,必須源自校方與建築師的同心協力合作,校方善盡相關資料的提供與開明教育的理念,建築師必須有專業能力,去分析了解學校環境特質,從而協助未來整體校園規畫,並發揮其創意為學校營造最佳之學習空間。
以高雄縣蔡文國小為例
路竹原名半路竹,因位於舊時台南府城到鳳山古城半路之間,竹林茂密,商旅行人常在此停歇休憩,久而漸成一聚落,取名「半路竹」,直到日據時期,才改名「路竹」。
蔡文國小當初設校時,地方民眾為校名而吵翻天,兩個村落堅持以該村為校名,還有居民希望校地縮小,巷道拓寬,亦有民眾因校門口面對住家而抗議,校方乃邀村民、民意代表與建築師,作了多次說明會。整個設校過程雖然抗議不斷,但隨著校園落成,外地來的參觀不斷,他們驚見一所美麗的校園呈現眼前,還有許多人忙著轉戶口到這學區,一切的爭議逐漸煙消雲散,議題轉成營造更多未來的願景,而這設校過程給地方上了堂寶貴的民主議論過程。
蔡文國小為紀念半路竹的由來,現在每年舉行「半路竹文化節」。透過活動的舉行,社區居民的參與,漸漸凝聚地方的文化認同。可喜當初規畫時的田野史籍調查,都逐漸轉化成這所學校的歷史點滴,並建構地方的文化內涵。學校從入口開始,以枕木牆取代一般水泥牆的作法,入口書卷廣場打破一般威嚴權式,成為小孩在此穿山洞、遊戲、等家長來接送的場所。校園內的開放空間,以兒童的角度去設計,包含樹下的砂坑、戲水池、生態埤塘和再造龜山,一幕連一幕,一景串一景,提供孩子一個充滿學習的探索世界。
貳、校園與社區的互動
美國學者Sergiovanni(1994)引用非洲有句著名諺語:「培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
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相當密切,學校與社區維持一種良善的關係,將有助於學生學習和學校正常運作,以及社區正向的發展(林明地,2002)。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也是社區重要的文教據點與生活空間,學校社區化的概念,強化了學校與社區一體的關聯性、重要性與價值性,學校與社區結合更是學校建築規劃發展的必然趨勢(湯志民,2006,P.265)。
都市裡的小學通常就是一所社區學校,提供社區小孩上學及居民運動、散步等功能。然而鄉村小學除了是社區小學外,亦常扮演當地唯一的公園、體育場、美術館和文化中心、圖書館等各種功能。都市裡有許多文教場所和文化設施,然而愈是鄉下愈偏遠,一所學校相對位階愈高,它可能是一處無所不包的文化、教育和運動的場所。
在社區學校的理念下,社區可提供人力、物力資源協助校方,學校亦應將校內之設施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以達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目的。
需求 |
活動項目 |
使用空間 |
社區終身學習 |
社區大學、媽媽教室 |
圖書中心、電腦、專科教室等 |
社區社教活動 |
社區總體營造、文化活動 |
視聽中心、活動中心、劇場、 |
社區健身活動 |
運動會、園遊會、夏令營 |
運動場、球場、開放空間 |
社區災難收容 |
颱風、地震等避難 |
活動中心、運動場、開放空間 |
表一.學校支援社區活動形態關係表
校園開放
校園開放給社區是種理想,也是時代的趨勢。從社區角度而言,學校是地方的社教、健身、圖書、文化的中心,應儘量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然而從學校角度而言,開放的校園帶來安全上的顧慮與管理上的不便,假日後的清潔工作更是一大困擾。因此,校方傾向於相對保守不開放的立場。為達校園與社區互動的理想,除了開明理念的校方外,常需藉由政府公部門的介入與經費上的補助,才可望打破學校與社區間的藩籬。
高聳的校園圍牆早該拆除,但無圍牆校園則應審慎而為,校園不同全天24小時開放的公園,學校仍以教育與學生安全受教育為優先,放學後與假日才完全開放給社區使用,尤其都市中的學校,家長與校方對無圍牆仍有許多疑慮。所以學校圍牆之打除,應是視覺上的穿透,而非界線的拆除。可以綠籬、矮牆、金屬隔網及各式設計手法,達到視覺上的穿透與空間上的界定。億載、蔡文、忠孝等學校,透過生態綠籬的設計,營造一條友善的通學步道和生物移動路徑,藉此建構生態的城鄉環境。
校園是地方集體的記憶
校園應該是一個累積人文氣息與歷史感動的場所。那環境空間中古老動人的歷史感動以及人文氣息是無法被「製造」或「設計」的,它需要被經歷、被保存、被醞釀(趙家麟,1998)。這段話說明校園不只是空間,還要加上時間因素,才能形成真正令人回味無窮的場所。
我們的社會變遷相當快速,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市容在變,許多小時候的記憶都消失,只有學校位置不變。雖然位置不變校園內大部份的建築也因老舊改建而消失,唯一不變的只剩校園的綠地與老樹,小學是一個地方或社區最基本的公共元素,包含許多情感與記憶,許多百年歷史的學校,都是三代人共同學習的場所,如果連老樹都被移除,記憶被截斷,學校也變成為一堆水泥叢林,而沒有真正感動人的歷史。
一個使人懷念而共同記憶的場所,是許多人珍貴的寶藏。西方的教堂與東方的寺廟,安撫許多人的心靈,成為當地最明顯的地標和許多人心中永恆的燈塔。蔡文國小的竹筍梯已成路竹鄉重要精神地標,中小學也是人一生中學習的起步,許多戶外空間皆具備場所精神,如大樹下、水塘邊都記錄了許多人的學習、友誼與成長,億載國小生態池與忠孝國中黑人厝歷史牆均成為一處很重要地方集體記憶的場所。
紅毛港國小遷校
高雄市海汕聚落因紅毛港開闢而遷村,紅毛港國小亦因而遷校,為讓流散四處的村民有個共同記憶的場所,校園規劃除以生態氣候配置為考量,形塑虛實空間的自明性,在連接南北向教室量體的通廊,以紅磚牆還有許多舊聚落的語彙呈現。
校園規畫以圖書中心為校園核心,位於入口處方便社區民眾使用。環繞圖書中心以生態池和橋建構學習步道,民眾穿越許多虛實框景空間,感受許多舊村落的記憶。希望學校設置後,遷村而散落的居民,可以在這個學校找回他們共同的記憶,三三兩兩坐在戶外劇場、水池邊的錨錠坐椅,告訴他們的小孩,有關往日海邊美好的情景。
以台南市忠孝國中為例
1.見証遷校的校樹--雨豆樹
忠孝國中原來位於鐵路旁榮譽街,因操場位於私立財團法人救濟院的地,2000年校地爭議敗訴定讞,隨即經市府核定選址,覓得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作為遷校用地。
2001年忠孝國中遷校時,因舊校地上物必須拆遷,遂將一些老樹移植到新校區。所移植大樹中有一棵雨豆樹,樹幹直徑約一公尺,樹冠約12公尺,姿態相當優雅,經校方票選為校樹,決定遷移至新校門入口處。施工期間,雨豆樹面臨明挖6公尺深的地下室,樹的主幹離地下室開挖處約2公尺不到,樹的周圍又常被棄土、施工機具環繞堆放,我們深怕一不小心疏於照顧,即將斷送學校重要的記憶,遂責成監造駐地工程師與營造廠工地主任附連帶責任,樹留人留,樹倒人去職,施工期間不斷澆水與觀察樹的安危,總算保住這一棵美麗的校樹。如今樹已成蔭,許多活動與教學在此舉行,這棵雨豆樹成為舊校友與新校友共同的記憶,也見証了忠孝國中繼往開來的歷史。
2.生態氣候配置
所謂校園生態氣候規畫,就是善用空氣、陽光、方位、視野等自然條件進行的校舍規畫。在配置上從大到小進行系統化、層級化的規畫設計,所有教室(尤其普通教室)儘量以南北向為主,以發揮最大的建築節能效用。忠孝國中長條形基地軸與南北氣候線約呈37.8度,第一期校舍規畫將每間教室轉成正南北向,兩棟主建物形成一個封閉的中庭。本所經競圖取得第二期規畫設計權,配合前期規畫仍以主要建築量體軸,順應長條基地線的紋理,但將每間教室單元轉折成南北向,兩排普通教室就成鋸齒狀配置,端點再配置音樂、美術、劇場、家政等專科情境教室。因此規畫而形成了兩個開放式的庭園,改善了原封閉式中庭所產生的噪音,教室光線不足的缺點,使學生下課後有休憩、交流的場所,並將開放空間指向更大的運動場等開放場所,有效疏解國中生課業壓力?,帶來藝術、運動類科的歡笑。
3.牆與雀榕--農改場黑人厝的記憶
原農改場臨德光街角有一處農技訓練所,作為非洲等遠地農技團來台研習的場所,當地居民叫「黑人厝」。本所參加競圖取得設計權去勘察現場時,發現該訓練所正在拆除,建物玄關之外牆,牆上長了一棵雀榕,這棵雀榕不久將隨建物一併被拆除。然而這片清水牆與雀榕並不妨礙校園之規畫,應可保留當學校圍牆邊界,乃立刻函文校方與市府保留之,終於留下這片清水牆與牆上的雀榕。
在府城這個幾百年豐富歷史的城市,仍常見拆除舊建物,也剷掉了許多歷史的記憶。為保留黑人厝僅存的記憶,我們在牆邊增加兩片清水翼牆,襯托雀榕與舊牆的姿態,原牆上吊掛電話筒的痕跡依舊保留,記錄了當年來台農技團員打電話思鄉的情景。
忠孝國中沿著德光街和運動場旁的兩排芒果樹林被全數保留,許多學校並不喜歡果樹帶來的蟲蠅,殊不知果樹豐富了生物的基盤和生物的多樣性,為學校與社區保留了良好生態環境與一大片芒果樹林的蒼鬱。學校圍籬以綠籬、矮的土牆及纜索等生態工法繞樹而行,另有鳳凰樹、阿勃勒、菩堤樹成為學校自然邊界。人行道邊的美麗樹景與開放的校園,提供社區民眾一個良好的散步道。
參、綠建築與永續校園
早期校園提倡綠美化,強調以人的視覺角度為主要思考點。今日永續環境時代的來臨,校園與大自然萬物共生共存,是今後努力推動的理念。
在國家生態環境系統中,學校的生態系統是城鄉人造環境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學校用地在國土配置上分佈最均勻且最廣泛。由大專院校、高中職、中小學乃至於幼稚園所有的廣大校園,皆具備最優良的綠化、透水、生物棲息條件。假如能將校園改造成更優良的生態環境,對於城中生態綠網、都市氣候、生物基因交流、國土生態保育,均有莫大的幫助(林憲德,2004,P.3)。
台灣於1999年內政部營建署開始以「綠建築七大指標」含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標,到了2001年又增加到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為九大指標,並出版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作為推動綠建築政策的執行要點。以往學校充滿太多硬體建設,今後校園希望朝向去水泥化多綠化的綠建築邁進,使校園成為一優質的環境教育基地。
綠建築九大指標
台灣於1999年內政部營建署開始以「綠建築七大指標」,到了2001年又增加到下列九大指標,先後出版(2001,2005)的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作為推動綠建築政策的執行要點。以往學校充滿太多硬體建設,今後校園希望朝向去水泥化多綠化的綠建築邁進,使校園成為一優質的環境教育基地。
1.生物多樣性
本指標在於顧全「生態金字塔」最底層的生物生存環境,校園內儘量以原生、誘鳥誘蝶植物、植栽物種多樣化,來營造小生物棲息環境。
目前國內各級學校較欠缺生態綠網、小生物棲地及植物多樣性等觀念,尤其土壤生態手法最欠缺,亟待加強觀念上的推動。
2.校園生態綠化
係採用「植物CO2固定效果」作為綠化量之總量管制,以期降低CO2量,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力。另校園內植栽,應朝向原生性、多樣性,並富教育性,以建構一座複層化的生態教學園區。
目前校園對植物多樣性、喬木、灌木的歧異度仍相當不足,更常看到大量植栽黑板樹、小葉欖仁等外來樹種,還有許多學校不喜歡果樹帶來的蟲蠅,殊不知密源果樹從開花、結果、花萼、花苞、果實皆是最佳生態教材。
3.校園基地保水
學校的「保水性能」,就是建築基地涵養水分及貯集滲透雨水的能力。校園開發盡量保持裸露土壤,減少人工舖面的使用,操場跑道鋪設紅土或透水性PP跑道,廣場或停車場以連鎖磚、植草磚、砌石來舖設,排水系統以草溝或滲透陰井來設計,讓大地保有呼吸的機會,以增加大地保水性。
4.學校節能設計
校園建築節能計畫最有效的作法就從配置開始,所有教室儘量以南北向為主,不得已東西向配以少量專科、行政或其他非經常使用之空間。學校建築避免巨型化、複合化、中央走廊化,以達雙面自然通風效果。建築物方位的配置,若全部南北向易配置流於單調乏味,可適度因應風向、大樹、視野及基地線而朝有機配置將更能塑造特殊校園氛圍。
5.學校CO2減量
為了減低建材生產過程中CO2的排放量,建築樓層高度設計儘量均勻,外觀以簡樸素雅為主,避免太複雜造型的裝飾表現。唯學校行政人員仍常喜好高大建築量體,既浪費又不環保,事實上國中小儘量不超過三層樓的建築量體來配置,所呈現的外觀較輕巧及美觀。
6.學校廢棄物減量指標
任何校舍開發最好能土方平衡為原則,施工階段要求承商擬訂施工計畫,落實執行各項污染防制措施。為了廢棄物減量,學校應該少蓋建築,尤其龐大浪費的活動中心與地下室(只夠防空避難室要求即可,停車位不需每位老師一個位置,更不須因久久一次的大型研習會而虛設停車位。經換算每2個地下停車位的造價等同一間教室造價,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那是過度的浪費)。
7.建築室內環境
室內環境指標主要在評估室內環境中,須有良好之通風、採光、隔音與適當減量的室內裝修。目前一些中間走廊式的教室(普通、專科、行政)通風採光不佳,尤其常見活動中心下設專科教室,皆應儘量避免此類不良空間。
8.建築水資源
由於水資源日漸匱乏,政府積極推動水的節約與再利用,而校園腹地廣大,利用雨季大量貯水再利用,每個校園就是一個小水庫。目前雨水回收再利用,可作為植栽澆灌及景觀生態池之用。而中水再利用經過這些年來的實作經驗,易造成器具的阻塞及維修成本高昂,已不再推廣。
9.校園污水垃圾改善
校舍規畫時先確立雨水、污水分流,將廁所、洗手台、陽台之雜排水配管,確實導入污水系統,使能符合放流標準。在垃圾處理方面,各班之生活陽台應留設垃圾處理空間,並以景觀綠美化規畫專用垃圾及資源回收場。此外,如廚餘回收及落葉堆肥均可達到垃圾減量。
以台南市億載國小為例
這是一所招生72班的大型都會學校,考驗如何在高密度的校園中達到永續校園的努力。學校位在國家一級古蹟億載金城附近,這片土地曾是台江內海「二鯤鯓」所在,公元1822年台江內海浮覆成陸,地理幾經演變,成為如今五期重劃區的面貌。這段歷史只留於史書記載,府城人並不體驗到歷史對此地的改變意義。我們嘗試以綠建築理念和生態工法將潟湖遺址寫在地上、歷史故事以浮雕刻在牆上,使學生與社區民眾可以循著生態與歷史的腳步,去了解探索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演變。
億載國小為將歷史、人文、地理、文學、藝術結合生態景觀,設計成各種學習步道,規劃時一直以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學生與社區民眾從校園中體會永續環境的意義,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1.都市生態綠網
本校以綠藤佈滿四周圍籬,使學校與億載金城、安平古堡和運河藍帶等形成都市生態綠網,串聯了府城歷史成一景觀的遊憩廊帶。校園豐富的生態環境,不僅提供鳥類、蝴蝶、蜻蜓與蛙類等生物移動的路徑,使學校成為都市的肺與生物的跳島。
2.景觀生態池
生態景觀池的設計取自台江內海的遺跡概念,水岸邊由各種多孔隙生態工法砌成,卵石、棕櫚毯、枯木等並設計古堡城郭意象,呈現於校園核心區。生態池的水源來自雨水回收與中水處理後再利用,經過溪卵石、護堤及蘆葦等各式植栽層層過濾,並以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水生、水濱植栽等多樣化,來創造豐富的生物基盤與生物基因的交流。目前生態池成了學生自然課程觀察和美術寫生的場所。
3. 太陽能之運用
學校是教育場所,太陽能之運用,對學童與民眾皆是一處活生生的教材。太陽能光電板設置於南向教室斜屋頂,約23度傾斜角,不論春夏秋冬皆能取得最佳太陽能效果。將其運用於地下室停車之照明和景觀夜間照明。
4.陰影下的院落學習空間
藉由活潑的校舍配置,各棟建築物相連,產生以生態池、小山坡和教學農園後花園的三個院落空間。各建築物間產生深深的遮陽,引進西南氣流,形成涼快的開放空間,讓學生在無陽光直射的豐富陰影下,快樂的學習。
5.超大型水撲滿--雨水、中水再利用
建築物的筏基內,回收雨水、中水及RO廢水形成一座超大型水撲滿,經統計每一次颱風所帶來儲存的水量,足夠30日的澆灌用水。平日雨水、中水經回收處理系統過濾後,再利用於校園澆花和馬桶沖洗。所有校舍之衛生器具、水栓皆採用省水標章,以達省水節水目標。
6.生物共生建築
庭園照明採景觀矮燈及防眩光高燈,不對生物造成光害及影響鄰地光害,建築物無反光玻璃,全面採用清玻璃,防止鳥類衝擊死亡。建築採立體綠化(屋頂、花台、露台、牆面) ,利用深遮簷、花架、窗戶鳥踏形成生物棲息地,營造成對生物友善的建築。
肆、結語與展望
每個學校規畫之初,應從環境分析,田野勘查與文史資料搜集開始 ,再結合校方教育理念與建築專業的設計能力,依學校所在地理區位與條件,創造其特色和形塑學校風格,成為地區民眾的精神核心與集體情感記憶的象徵。
台灣319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中、小學,學校既是當地的文化、凝聚力的核心,也是推動生態環境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每個學校落實永續校園理念,透過學校的示範作用,再擴大推廣到每個社區,連結城鄉建構完整生態環境系統。921地震後的「新校園運動」開啟了全面性的校園風貌改革,而永續校園則是下一階段「希望工程」。
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有許多壓力與挫折,但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又充滿無限的希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期待一個家園。一塊夢田,可以樹下躲貓貓、打彈珠、爬樹、打瞌睡,水塘邊看蜻蜓點水、蝌蚪變青蛙,而這些童趣在我們的社會幾不可得,唯有學校,可以實踐共同的願望。
不論都市城鄉,山顛或海邊
有社區處,就有小學
有小學處,就有聚落
每所學校都是大樹的永續校園
只待我們用心去耕耘
打造成社區共同的記憶和知識探索的樂園
參考書目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台北:五南。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憲德(主編) (2005)。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邱茂林、黃建興 (編) 、徐岩奇、劉木賢等(2004)。小學˙設計˙教育。台北市:田園城市。
湯志民(2006)。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
趙家麟(1998)。校園規畫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台北市:田園城市。
劉木賢(2003)。南投縣竹山鎮延和國中。台灣建築 No.96。
劉木賢(2004)。高雄縣路竹鄉蔡文國小。綠建築在台灣—第二屆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劉木賢(2005)。高雄縣路竹鄉蔡文國小。台灣建築 No.115
劉木賢(2005)。高雄縣路竹鄉蔡文國小。建築Dialogue 91。台北:美兆文化。
劉木賢(2005)。台南市安平區億載國小。建築師 No.370 。
劉木賢(2005)。台南市安平區億載國小。綠建築在台灣—第三屆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劉木賢(2005)。綠校園-知識探索的樂園。第二屆台灣建築論壇—共築生命空間。
劉木賢(2006)。台灣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 第69期特刊。
劉木賢(2006)。台南市東區忠孝國中。建築師 No.382 。
劉木賢(2006)。從鳳山國中事件看新校園運動。建築師 No.374 。
劉木賢(2006)。台南市東區忠孝國中。綠建築在台灣—第四屆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Kahn, Louis I.(1959).“New Frontiers in Architecture:CIAM in Otterlo 1959”引自Latour, Alessandra. ed. 1991,Louis I. Kahn:Writings,Lectures,Interviews, Rizzoli, New York.
Sanoff, H.(1994).School desig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Sergiovanni, T. J.(1994).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