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從鳳山國中事件看「新校園運動」

撰文/劉木賢 建築師

有關最近發生之高縣鳳山國中事件,楊秋興縣長與范巽綠次長之爭議,所引發新校園運動不同之看法,因我在教育部及高雄縣均有參與設計,可提一些觀察的角度。

92年1月教育部主辦的鳳山國中競圖,本事務所競圖雖得第二名,但我並無異議。同時段我參與高雄縣旗山國小、甲圍國小也得第二名,許多比圖我們有第一也有第二,如果第一就說是公平,第二名就說不公平,那是不客觀的。比圖有輸有贏,都是君子之爭,伯仲之間,難免遺珠之憾。以我多年參與競圖經驗,教育部和高雄縣所舉辦的競圖,主辦單位公平、公正有目共睹,所以我們一直支持參與。

楊秋興縣長非常重視校園設計與工程品質,從設計階段一定參與看過,施工過程一定到現場勘查,完工時再到現場看成果,或許與他台大土木研究所背景有關。該縣教育局積極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重視在地文化與地方精神的呈現,最近更集結專書成為美談。然該精神實傳承於教育部推動之「921新校園運動」,並積極落實於地方,因此吸引許多有理想性格的建築師積極投入高雄縣之競圖。

回溯921地震校園重建,范巽綠次長推動的新校園運動,號召全國建築師熱情參與,給建築師有公平競爭參與設計的機會。在這一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思維激盪下,開創了有關校園設計創意、與教育對話、綠建築、永續校園、校園與社區互動、地方文化呈現等精神,並為日後校園規劃設計開拓了康莊大道,成為建築設計的一項顯學。

在這次事件引發一般媒體相關報導中,對新校園運動所興建的校舍頗有重新檢視的味道,各種稱讚與批評皆有。依我觀察,這一波運動就像埋下教育的種子,隨風飄逸遍地開花。早在四年前,高雄縣政府教育局就號召全縣校長,由我導覽解讀新校園運動的作品,參觀者皆相當動容,並力邀黃建興、姜樂靜等建築師到高縣參與。四年來,高雄縣的新校園運動已遍地開花,每個學校與社區皆深深期待這股運動與關注的眼神,經費何時到他們學校可以重建!事實上,這種現象不獨高縣,台南縣市、高雄市、彰化縣亦然。
一群建築界朋友戲言:「新校園運動,應屬綠色執政最亮麗的政績之一,就如同宜蘭經驗與社區總體營造,改變了許多觀念。沒有這些政績,我們不知與過去的舊時代有何進步,有何不同?」

從媒體報導中新校園運動較受爭議的就屬南投民和國中與育英國小,而這兩所學校都得「遠東建築獎」。得獎卻受爭議,若能因而引發理性論述,而非「好者欲其生,惡者欲其死」,這將是一樁被期待的美事。就學校使用者言,有聲、光、熱等上課基本環境與外觀維護問題,都是值得探討與改善的。尤其學校建築是非常注重實用機能,而非如美術館般強調創意的追求。但就建築界而言,這兩所學校,皆代表校園設計的里程碑,沒有這些設計先驅的勇氣和嘗試,就沒有後來更多樣化的設計,穩定中求變化,變化中再找尋秩序,這就是設計過程必然的本質。

試問雪黎歌劇院完工是設計時的幾倍?洛水山莊的懸臂結構問題?龐畢度中心的維修問題有多大?但都不損其偉大建築的光芒。何況,民和與育英只是一些瑕疵,相關單位若准予部份改善,仍不減其設計之風華,他們被點名正是集好惡於一身也是其爭議之所在。近十年來,沒被點名而相當醜,沒有任何設計品質的校舍一籮筐,更應該由民眾與專家好好品頭論足,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對環境關懷的論述,躍登為全國性版面,則鳳山國中事件將有其正面意義。

可惜電子媒體嗜血,平面媒體好揭弊,此文原本投稿於報社,皆因文章不具煽火性與批?政治人物,而遭一再修改並因時效已過而作罷。

94年12月23日東森新聞,採訪本人有關鳳山國中之意見,我一本初衷表達上述理念,經過該媒體剪接渲染,將本人解釋新校園運動之精神,套用於對鳳山國中之批判。並刻意誤導旁白而下之結論,與本人有關鳳山國中事件受採訪之立場有嚴重不同,12月24日緊急以聲明稿至各媒體遏止此錯誤報導,在此再次聲明之。

關心環境改善之建築界對此一事件非常憂心,新校園運動所帶動的優秀作品非常多,甚至已成校舍新建時各界普遍的期待。希望不要因此個案而造成新校園運動精神之傷害,這將是國家與社會很大的損失。

Back

建築師No.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