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高鐵快速的飛馳中,經過嘉南平原時會被一簇建築群吸引,那就是台南科學園區,見証了台灣近年的經濟發展。科學園區擁有美麗園道和美式建築,充份體現車速美感,但人走在一堆鋼材叢林與冷漠水泥路上,卻顯得孤峻而不合人性尺度。
在一片科技廠房的極東邊陲,有一所學校--南科實驗高中,去年8月才掛牌由原來的國小、國中與高中組成。南科國小三期工程外加廚房先後選了五位建築師,成了一所ㄈ字型校舍。南科國中原規劃採目字形配置,我們提出輻射線配置,以因應基地特性,因而贏得第二、三期工程設計機會。希望給園區子弟有人性尺度的活動場域,將自然中的光、影、風、綠飄進學習的過程。
1.南北定向與漸轉軸
大自然的座向仍是配置首選,校舍規劃為南北向配置,一期工程已定出校園入口與動線,二期工程以西拉雅大道為基本軸,漸次轉向配置,以豐富校園空間,並形塑各空間場所,以利多元的學習環境。
2.端點、焦點與緩衝的中介空間
打破原配置的封閉特性,拉開虛實空間,使每一軸的端點散成多樣空間,並配置成特殊場所:圖書中心、風雨教室、音樂、美術等專科教室與劇場空間,成為多元化空間及視覺焦點,亦是教室區與運動區的中介緩衝空間。
3.記錄時代的三個中庭
台南科學園區這片土地是西拉雅原住民的活動場域,這裡既現代又復古,既科技又有歷史意涵。校園三處中庭的規劃構想,希藉由公共藝術表達:原住民、先民開墾及未來科技感。以原生、鄉土與生態來反映植栽特色,藉由空間來反映時代的記憶。公共藝術因行政因素,走走停停又三年,殊為可惜。
4.合諧中的自明性
原有一期校舍有白、藍與深棕色頗不協調,為達校園風格上的合諧,二、三期外觀仍以白色為基調,在各棟中添加黃、粉紅等活潑明快色彩,以彰顯場域空間的自明性。
5.立面記錄光影的韻律
外觀採不對稱斜板屋頂,以呼應園區科技感,南北向教室的南端有了走廊當遮陽,東西向專科教室,以垂直遮陽板與小開口解決日照問題,立面光影因陽光而變化,遮陽成了立面主要因素,氣候成了造形的雕刻師。
6.生態科技之未來發展
年初在激烈競圖中得到高中部的設計機會,唯目前仍有都市計畫未變更、土地未取得、地上尚有文化遺址等不確定因數,使設計案仿若開發案之複雜。未來期望透過整體規劃以整合原本各自獨立的中小學,使圖書館與體育館等大塊量體成為校園核心,有別於其他線性發展的校舍量體。
沒有生態的科技將顯得機械,徒有生態而不科技會太鄉土,校園將以有機律動與生態地景方式來呈現園區之特質。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