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潭源起
非洲有句著名諺語:「培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
帶著好奇的心理進出圓潭,我想感受深山裡的小學,居民對教育有著怎樣的信念?每次從台南經關廟、竹崎穿過泥岩地形、內門山脈,一眼看到旗尾山,山勢峻峭,帶著幾分秀麗,而圓潭國小就位在旗山鎮郊的群山萬嶺中。相傳數百年前,此地靠西邊丘陵附近,有一個大水潭,長年有水,水草叢生,潭面略成圓形,人們就喚為「圓潭」。
學校位在山林邊,學生家長幾乎都務農,校方與居民互動良好,綜合課程均安排學生參訪家鄉種植的香蕉、木瓜、芭樂等果園,農夫爺爺也分享果樹栽種的知識,果農與師生共同上了一堂精彩的永續課程。
圓潭國小校地不大只有1.1公頃,每個年級只有兩班。不大的校地,操場就佔了3/5,兩排校舍建在校地北側以通廊相連。這次南棟校舍因老舊危險改建,田建中校長告訴我這迷你小學的風貌就靠這一次了,未來幾十年內不會增改建,因就學人口只會減少。
秀麗山勢中的生硬校舍
看著校園週遭山勢起伏,聚落應運而生,就屬最近這十年蓋的販厝與學校這兩排校舍最為生硬,二條僵直的水泥塊橫在秀麗山野間,甚為不稱。
原有校舍教室皆為9*7.5標準單元,不分行政、普通教室、專科教室或圖書中心,一律方塊豆腐直直切,只分1間、2間或1間半,這就是台灣中小學普遍的形態,相當不利情境教育與彈性教育的需求。然而,教育部訂的中小學就是依此而定設置標準,長期以來缺乏專業建築師的投入,只有不斷複製低品質的教室,扼殺了建築的創意與孩子受教啟蒙的想像。
彈性多用途空間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
這次改建需求18間教室,盱衡校園除了普通教室外,少的是圖書中心、視聽中心與彈性多用途教學空間。我們深知彈性多用途的空間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彈性、可調整的空間設計是支援豐富多樣與互動教學的關鍵因素。因此18間教室分成三層,兩兩成趣彎成6間教室,平面配置順應山勢而曲折,立面造形亦呼映山林而高低起伏。再將靠近校門的教室依樓層規劃為聯合行政辦公室、圖書中心與視聽中心,靠近操場的兩間教室打通規畫為多用途教室。整棟教室末端結合樓梯,規畫成戶外表演台,為這迷你小學創造出多樣不同空間型態。
圓潭泉湧生態渠
新校舍與舊教室間因生態氣候考量而有機配置,形成大小不一的帶狀空間,打破原有筆直而封閉的中庭和圓形水泥池,創造出有趣而開放的活動空間。當初因經費不足,中庭內的圓形水泥池只作部份生態工法修建,因施工過程廠商破壞了水池,經校方、營造廠與事務所三方研議,與其修復一座生硬水泥池,營造廠不如順勢修建一座生態池給校方,學校因而多了一處免費生態渠。而當初鑽探時的兩孔深井水源不斷,就保留作為生態溪的水源,亦見証了當年圓潭水源不斷的傳說。冥冥之中似有許多的巧妙,有了水源才有聚落,有了聚落才會興學設校。
新的校舍啟動新的教育模式
圓潭國小新校舍落成,米白校舍點綴粉藍、橄綠與橙橘,在山林中顯得相當耀眼討喜,師生村民們都非常喜歡,校方還像辦喜事般公開徵名,經過全校票選取名--「夢幻城堡」 。然而,形式與顏色只是它的外表,我們更在乎教室內發生了什麼改變?如今,教育不只在傳統一對多的方塊教室內傳授,多用途教室被廣泛運用為表演、詩歌、音樂、體育、韻律、數學、鄉土、闖關等班群使用,視聽中心與圖書中心也配合高雄美術館的導覽與解說,均開啟了更多元的開放教育,讓這幾年的教育改革想法得到驗証。相信新的學習空間將有效改變教學模式,這一切的變革,已悄悄發生在這所將近70年歷史的小學……。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