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綠校園是孩子快樂天堂- 高雄縣蔡文國小

撰文/劉木賢 建築師

一、 田野史籍調查

1. 校名由來

這所新學校競圖時原取名竹西國小,因為設計過程中的田野史籍調查,發現此地原名蔡文庄,係紀念鄭成功部將蔡文駐軍於此,寓兵於農,屯墾開發此地,後人聚居成莊,並取名蔡文庄。再因人口漸多,分別改稱文南、文北、竹東、竹西等村落,當初因校地位於竹西村遂取名竹西國小,因竹西發音語意不妥,幾經討論再改名蔡文國小。
怎知因田野調查而啟動了這個學校校名的由來?

2. 半路竹的由來

路竹原名半路竹,因位於舊時台南府城到鳳山古城半路之間,竹林茂密,商旅行人常在此停歇休憩,先有茶水攤,久而漸成一聚落,取名「半路竹」,直到日據時期,才改名「路竹」。

3. 再造龜山+生態埤塘

路竹位於山海之間的平原帶,東望大崗山,西濱竹滬海邊濕地,此地原為瀉湖,歷經濕地變遷,演化成農地良田,今鄉間仍有許多埤塘養殖魚蝦,而校園所在則為聚落邊的高地,舊稱龜山。

今校園內兩個中庭,一個生態埤塘,一個再造龜山,皆取舊時地名濃縮地景的記憶。

4. 以校園寫地方歷史

上述的蔡文典故已成校名,校方為紀念半路竹的由來,每年舉行「半路竹文化節活動」,凝聚此地的社區認同,再造龜山則由學校向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申請經費50萬,正與崗山農工進行建教合作的參與式造景,生態埤塘亦由鄉公所200萬的經費補助,可喜一切的田野史籍調查,都逐漸轉化成這所學校的歷史點滴,並建構它的文化內涵。

5. 還有余清芳

?吧年事件的少年英雄余清芳,大家都知道是發生在玉井的一位抗日英雄,台南玉井已為它成立紀念園區,但余清芳的出生地路竹,卻不太有人知道他出身路後鄉村,更遑論紀念事誼。如果校園內能有一個角落或一片牆,來紀他的事蹟,也讓社區學子和鄉人了解這片大地的人、事、物,一所學校所扮演的文化啟蒙角色將更豐富。

二、 快樂上學去

每個小孩第一天上學都有不同的擔心與不安,猶記得小時的我沒讀過幼稚園,父親見我瘦弱聲音小,特別叮嚀我老師點名時要大聲喊”有”,我果然使盡吃奶力氣大喊,引來窗外所有家長的側目。明年,我的兒子要上小學,他看姊姊的書就曾擔心地問:「老師講課,他可能聽不懂,怎麼辦?」

學校生活是小孩離開家庭生活後,一個團體生活學習的開始,留存許多對家的依戀,父母的呵護和幼稚園的小眾團體生活。進到小學一下子要適應一個近千人的團體生活,有所不安是常有的。

如果一個學校能設計成一個兒童遊樂園該有多好?

蔡文國小從入口開始,以枕木牆取代一般水泥牆的作法,入口書卷廣場,成為小孩在此穿山洞、躲貓貓、等家長來接送。舊式手動汲水器,重溫爺爺時代取水的不易。

樹下的砂坑、戲水池、生態埤塘和再造龜山,一幕連一幕,一景串一景,就提供一個充滿學習的探索世界,讓小孩子天天快樂上學去。

三、 鄉村學習博物園區

都市裡的小學就是一所社區學校,提供社區小孩上學及社區居民運動,散步等功能。然而鄉村小學除了是社區小學外,亦可能是座公園、體育場、美術館和文化中心、圖書館。都市裡有許多文教場所和文化設施,然而愈是鄉下愈偏遠,一所學校相對位階愈高,它可能是一所無所不包的文化、教育和運動的場所。

蔡文國小位居路竹鄉這個而於城鄉之間的小市鎮,不若鄰近崗山鎮,身為高雄三山之一可以分配到許多文化資源。校園內設有再造龜山和生態埤塘,希望看到更多生態的演替和對大自然的學習。連接運動區與合院區的藝術穿堂,當成半開放協同教學區,亦是運動會、園遊會、文化節慶活動的主要開放空間。還有戶外階梯劇場,校園詩詞噴砂玻璃、彩繪美術玻璃和牆面浮雕等公共藝術,經校方與我們密切討論,努力去營造一個處處充滿學習的博物園區。

四、 規劃構想

南部亞熱帶的氣候,全年將近八、九個月。充滿艷陽高照,適度的陰影和良好的通風是相當重要的。經由尺度合誼的院落式配置,各中庭均產生良好的陰影,再由走廊與穿堂形成的誘導式通風,引進西南氣流,使整個校園充滿風的流動與光影的變化,相當適合各種戶外學習與活動。

五、 配置計劃

以四週基地線為參考線,善用軸線微轉的配置,形成數個半開放式院落空間,院落間由迴廊連繫,形成學童之遊廊和學習步道,而圖書視聽中心位於各院落之核心和視覺焦點,有利師生就近取用,並形塑「知識中心」的意象。

普通教室群採南北座向,配合專科教室及行政辦公室,形塑院落式空間,從教室到中庭,院落到操場,由靜而動的空間序列組織,讓學生體驗疏密有緻而多樣的空間感受,各種學習和互動,自然而流暢地展開。

六、 設計想法

建築人看建築常以平面配置、外觀造形、空間感受來讀建築。入口的竹筍造形鋼構梯,常吸引大家的眼光,也有了學校的Logo,而一般人(包括學生、家長、民眾和從事教育工作者)讀學校建築,常會讀讀門扇上的詩、窗上的畫、地上的圖、牆上的洞。尤其小孩喜歡躲藏,迴繞與追逐,在各式不同的高度、階梯、穿牆與洞口裡,你看我,我看他,從想像看世界,直實與想像也起了更多的變化。

這些驚奇與巧思,是我們嘗試降低大人高度,以小孩尺度去作的各式設計。

七、 後記

設校過程曾有許多紛擾和民眾的對立,包括:為了校名該為竹西或蔡文,地方吵翻天。大門的設立,沖到對面店家再吵一次,學校西邊原為4米計劃巷道,但社區已走出一條7米道路,要求校方退縮,校方為平白割地縮小校地,又開了一次公聽會。難怪陳春蓮校長曾形容,一生中所聽到最難聽的話,都在設校過程中聽到了。幸賴校長不斷地溝通、協調,讓我們以模型和圖勾勒未來願景,一些中道理性聲音漸漸出現,斷有爭議和不滿,在校舍興建過程中也逐漸減弱,社區意識經歷對抗、不滿與溝通和相互學習,竟也是一種公民社會的教育。當新校舍落成,外地來的參觀不斷,他們驚見一所美麗的校園呈現眼前,還有許多人忙著轉戶口到這學區,一切的爭議逐漸煙消雲散,議題轉成營造更多未來的願景。

如果,一個學校是學習的開始,也是地方歷史的紀載和演化,那半路竹文化節已由學校揭開序幕,這一切的人、物、事蹟將不斷地演化,故事中會包含許多人的成長經歷和記憶,都將寫下校園未來的歷史。

Back

台灣建築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