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延和國中在這次921地震中,倒塌了兩排教室,地震後當大部份師生忙於重整校園時,一位地震中被壓傷脊髓的蘇由美老師,躺在醫院想著:「大家都在忙重整校園與家園,而她除了躺著養病還能做什麼?」,於是一通電話懇請人本教育基金會,幾經波折、終獲協助技術認養校園重建。
透過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評選,並由TVBS設計費認養贊助,由本事務所與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人本教育基金會、延和國中教師會間,形成一個參與式討論規劃的團隊。
延和國中是竹山地區升學率很高的一所明星國中,吸引鄰近鄉鎮學生越區就讀,因而我們更擔心其學習環境是否因升學而壓縮了學生與環境應有的關係?
九年一貫的開放教育在國小規劃中熱烈展開,到國中是否因升學壓力大都不敢去碰觸了?
竹山是南投縣境最早開發的地方,自古文風鼎盛,地靈人傑,但這種歷史場域學生感受不出,該如何挑起其探索的神經?
帶著這些困惑與挑戰,我們來回奔波於台南—南投—台北,這個學校除了倒塌的兩棟教室與圖書館可供規劃外,其他的校舍框住了校園四週,如何的配置可解放其制式的框架?
一、新舊校園之融合
1.原有校園為口字形配置,教室棟與活動中心間形成一大而無當的集合場。新配置教室打破原有僵化疏離關係,連絡各棟教室,形成充滿變化的學習空間。
2.新配置兩棟教室位於南北向,東西向之中間棟作為教師辦公室、圖書中心與階梯視聽教室,圓形教室作為鄉土、校史、地震及展示教材中心。
3.三棟教室間所形成的半戶外學習空間,可作為開放教育協同教學的場所,戶外梯連接大地與各層教室,伸向後院溝渠的觀景台與樹包圍相融,亦成為師生交流延伸到更鬆散的後苑。
二、「水沙連」與「竹」的意象
1.嘗試將歷史寫進建築,就以「竹山古稱水沙連,號稱前山第一城」「紀念林圯墾斯土,竹山又稱林圯埔」等描寫竹山詩文,以琉璃蝕刻方式寫於入口穿廊柱列,勾起師生民眾探索竹山過去與未來。
2.將「竹與山」「水沙連」以卵石漿貼於側牆不開窗處,誘導師生去思考竹山名稱的意涵。
3.圓形教室以竹的意象作為外觀造形,並以旗桿指向天際到達屋頂平台可遠眺竹山四面山巒環抱形勢,週邊景觀則以水域空間環繞圓形教室連接後院生態池,以高低水域方式抵達學校後院邊界溪溝,擬態「水沙連意境」。
4.以參與式設計誘導師生思考「延和精神」原本以林圯、李勇為假設思考圖象由師生去探索,追查歷史紀錄,後因找不到歷史圖像,最後選出以該校傑出表現的「曲棍球」和「國樂」,作為穿牆圖案和學校共同記憶圖騰。
三、專業建築師與教育工作者的對話
建築師的專業是建築與空間設計,許多教育理念與想法並不如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必須與校方充分的討論與推敲才能共同決定,並進而轉化成具體的空間與設計。
本次規劃經由參與式規劃,使建築專業團隊與教育工作者間,透過參觀、討論與不斷對話,展開了許多學習空間的探討與落實,也經由這些操作過程累積不少對話經驗,並進而深化了更多老師參與校內公共事務與教學方式的討論。
如今延和國中教師會已成為校內很重要的溝通平台,許多教改理念、空間參與、環境關懷均在此獲得交流與對話,這種參與活力還持續擴張。
期望它能延伸至社區互動與學生參與,則這一次校園重建意義不只是硬體的建設,還有更多的校園參與活力與熱情不斷地延伸擴散…。
Back |